一场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从生态佳迈向“生态+”
消失二十年的珍稀鱼类“鳗鲡”回来了,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出现了……夏
2023-07-09消失二十年的珍稀鱼类“鳗鲡”回来了,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出现了……夏日的赤水河,河水清澈见底,浓郁悠长的酒香随着河风飘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赤水河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上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孕育了两岸数千家白酒企业,既是中国优质酱香白酒重要生产地,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多年来,贵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赤水河真正清了、绿了、富了。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6年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贵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81%,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绿色经济占比达45%……
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已铺就,绿色经济发展体系逐步构建。
乌江一江碧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甘溪林场,曾经是贵州省县级贫困林场之一,为了生存,护林还是砍树让林场员工们十分矛盾。
为破解难题,贵定县作出“政府花钱买生态”的决定,将甘溪林场定性为财政全额拨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林场实现了从生产销售木材到培育管护森林资源的身份转变,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此后,甘溪林场迎来了重生转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山绿意尽情铺展。
“12年来,林场新增造林面积500余亩、经营面积6000亩,森林蓄积量达3.8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1.06%。”甘溪林场场长史禹介绍,近年来,林场盘活林地空间,实施竹荪、天麻、茯苓等种植项目,走上了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道路。
守住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如今,全省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正蓬勃发展,凭借创新探索,贵州绿色林地正在变身“金色宝地”。
百里杜鹃湖。罗冠宇 摄(贵州图片库 发)
以有机茶叶带动多业集聚发展的遵义市凤冈县、“因花而立、凭旅而兴”的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用生态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的黔南州荔波县……从生态佳迈向“生态+”,贵州各地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就业,绘就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群山环绕、开窗见景。走进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目之所及一片绿意。
村民杨再发才送走一拨客人,又忙着招呼刚来的游客,他说:“以前‘靠天吃饭’,如今‘靠山致富’,用自家房屋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能有近20万元。”
晨曦中的梵净山蘑菇石(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供图)
近年来,江口县不断创新“两山”实践,在遗产缓冲区的村寨发展观山、赏林、徒步、骑行等轻载小众的生态体验旅游服务业态,辅之以生态补偿、护林、向导等补贴,提高居民收入;在外围区村寨发展森林康养、民族村寨度假、精品民宿、无公害蔬菜、天然饮用水等适度规模绿色生态产业,扩大转化成效。
通过积极探索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路径,2021年,江口县太平镇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十四五”期间,贵州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样板,率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力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