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解烦忧⑪ | 花都首创“10号工作室”: “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察民情、解民忧
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这正是花都版“枫桥经验”的典型实践。
2023-08-18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这正是花都版“枫桥经验”的典型实践。记者获悉,花都区创新开展“10号工作室·党群连心桥”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全体区、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律师党员代表,直达基层的271个站点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规范化提供新路径,创新基层信访矛盾吸附化解模式的“花都经验”。
花都汽车城“10号工作室”开展“政企连心桥”服务企业活动。
案例:“10号工作室”帮孩子走出抑郁、重返校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儿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不想去上学,甚至都不愿跟我们父母交流了。能帮助我们吗?”去年年底,花都区的熊女士神情焦急,一踏进新华街杏林社区“10号工作站”就找工作人员求助。
原来,熊女士的儿子小瀚在读高一,但自从去年9月入学后,小瀚开始出现厌学、自闭、焦虑等症状。听说“10号工作室”可以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于是熊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社区接待室。随后,新华街建设路党群服务中心(家综)党支部书记、杏林社区“10号工作站”联组组长黄清华和心理咨询师一起上门探访,沟通中发现小瀚进入高中后因为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高,加上家长施加压力,渐渐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了解基本情况后,黄清华迅速请来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进行评估、开导。同时,黄清华帮助联系专业医院,给熊女士吃下一颗“定心丸”。今年年初,小瀚在医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治疗,出院以后,黄清华持续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也邀请他参与志愿者活动。
经过专业治疗和耐心疏导,小瀚脸上笑容多了,也更自信了。今年6月,熊女士打电话告知黄清华,孩子恢复得很好,提出想要去上学了。如今,小瀚已经申请复学,今年9月将重新进入学校。
“我们的两代表一委员和专业律师,会走进社区帮群众解决问题。”黄清华介绍。到基层走访前,“10号工作室”会提前5个工作日告知群众,邀请他们积极反映问题。同时,积极筹集经费,为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目前,“10号工作室”已经链接了大批资源,调动起心理咨询团队、志愿服务团队等。
经验:建立“红黄牌”制度 事事有着落
去年2月,花都区在全国首创“10号工作室”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将2100多名区镇“两代表一委员”和律师党员按“3+1”模式编组,以“10号”为集中服务日,由党代表担任组长带领直达基层271个工作室(站)开展集中学习、民情接待、走访调研、法律服务等活动。“10号工作室”也被称为花都版“枫桥经验”。
“对收集的问题建议,能现场答复的立即现场答复解释,能即时办理的现场办结。对于需要镇(街)、区直职能部门处理的问题,进行登记和流转跟踪办理,建立‘红黄牌’制度,对未及时落实的定期通报督办。”花都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号工作室”把“服务窗口”搬到百姓“家门口”、企业“厂房间”,帮群众协调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烦心事。
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底,花都区“10号工作室”累计收集、推动办理问题建议3000余个。花都区分析这些问题建议发现,群众的现实诉求主要集中在公共设施、交通道路、市容卫生、农田水利、政策解读等方面,为政府优化决策、改进工作提供了参考。
今年,花都区升级“10号工作室”改革2.0版,推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花都基层治理的“枫桥经验”、深化创新引领型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持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推动将民生服务、城市建设和企业发展“建议清单”变为“幸福榜单”,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刘春林